2023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人大代表、我会会长圣辉长老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关于发挥好佛教徒作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的建议》和《关于加强对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的建议》。两个建议全文如下:
关于发挥好佛教徒作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愿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之奋斗、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佛教徒的心愿,深得党心、民心,无不拍手称快。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延伸和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国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外来宗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已经2000多年了,据媒体大约统计,全世界佛教徒约3.8亿人,中国就占了1亿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融入华夏文化后,与儒道一起推动着中国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文明传承的一份子,不能忘记初心,要常怀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菩萨道精神。中国佛教与时俱进的特质和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时代要求,决定了中国佛教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不能置身事外,要努力向上带领佛教徒发挥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优秀建设者的积极作用。
佛教徒要发挥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优秀建设者的作用,应做好两个主要方面的工作:
第一、中国佛教必须竭力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再看看中国佛教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三大优势:
其一、佛教是中国信仰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宗教,作为佛教信仰主体的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全国有1亿多人,分布在各个地方、各条战线。他们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受益者,又是奉献者。
其二、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缘起论”、“色空论”、“依正不二观”等教理教义具有深邃的哲理,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其三、佛教以“和”、“善”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具有慈悲利生的教化功能,有利于净化人心、和睦社会及世界和平,是建设双文明现代化的助推器。
所以,佛教只要发挥好自身优势,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寻找出自己服务的切入点,比如佛教教义要深刻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自觉爱国爱教,与党同心同行;比如关爱自然、爱生护生、保护野生动物、植树造林;比如关心弱势群体,持续开展扶贫济困慈善公益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比如通过讲经弘法、积极阐释好教义中众生平等、尊老爱幼、和谐社会、崇俭戒奢,促进民风向上向善等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比如让佛教文化在“世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的构建中,发挥独特优势,多做功德、奉献佛教徒的智慧和力量,起到和平使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二、佛教自身建设要向现代化转型。
佛教中国化是2000多年贯穿中国佛教传播的主线,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新时代佛教中国化可以理解为佛教的“现代化”,是与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相认同、相融合、相适应的过程,这是佛教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佛教中国化(即现代化)其核心是价值认同,即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时代的佛教思想、制度与实践的一致性。其次,应积极推进佛教自身建设的现代化。把佛教自身建设纳入到整个社会的治理体系当中,牢固树立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社会化管理的理念,全面梳理涉及宗教事务的相关法律法规,综合运用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大力提升佛教自身建设的法治化水平,积极推进佛教团体、佛教院校、佛教场所整体素质的提高,逐步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
推进佛教中国化(即现代化)离不开佛教人才队伍的培养,这是最关键最基础性的工作,其目标是培养既热爱祖国、接受党和政府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同时又有宗教学识和现代化知识、能信仰坚定、养浩然正气、为大法而生,并能团结信教群众的复合型人才。
佛教现代化的目的是要“化现代”,在适应潮流的同时要立足时代潮流,立足现代,立足当下,引导人们走上离苦得乐的幸福之道,使之回归到精神的家园,践行好佛教普度众生的思想理念。
所以建议:国家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建设中,要发挥好佛教徒作为建设者的积极作用。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圣辉
2023年3月7日
关于加强对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的建议
古往今来,生态环境都是国家和人民面对的主题,因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宣布“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地球上有着近1万种鸟,其中超过1/3具有迁徙习性,每年从我国过境的候鸟种类和数量约占迁徙候鸟的20%—25%。全球共有9条主要的候鸟迁飞通道,其中有4条经过中国,从东至西分别为西太平洋迁飞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和西亚—东非迁飞通道。
佛教从“缘起性空”的宇宙观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生命观出发,形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思想。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是“正报”与“依报”的关系。“正报”是内在的身心世界,“依报”是外在的自然环境。一切山河大地、花鸟虫鱼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依报;而人类的行为、言语、思想构成身、口、意三业,是正报,正报是主动的,依报是被动的,依报随着正报而转移。故自然环境的好坏是与人类的观念、思想和行为不可分离的。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2年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约3.7亿千瓦。风能作为清洁而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风力发电场在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导致的噪声光影干扰、影响候鸟迁徙、改变区域景观等环境问题以及为了降低工程造价野蛮施工、违规审批、违规建设、非法占用,只开发、不修复等导致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却不能忽视。其中,风电建设和运行对鸟类影响主要表现在鸟类与风机叶片可能发生撞击事件,风电场及其附属设备的修建使鸟类栖息地和觅食地丧失或改变,风电运行噪声对鸟类可能会产生影响。目前国内对于鸟类碰撞风机致死数量、类型和区域差异的系统监测数据不足,风电项目鸟类影响监测评估也欠严谨,可风电开发、建设和运行中带来的潜在的、隐性的威胁即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加强预防风电项目对鸟类影响监测评估与风电场选址、风电行业建设规范、指南制定相结合,鼓励企业借助雷达等技术降低鸟类碰撞风险,引入环保社会组织等机构建立社会监督制度,切实降低风电对于鸟类的伤害,保护好候鸟迁飞通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而湿地之于鸟类如同衣食住行之于人类,——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候鸟的生命。而且湿地不仅仅是为候鸟提供落脚的驿站,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根据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中国已指定64处国际重要湿地,认定29处国家重要湿地和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建设2200余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和为数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几乎涵盖候鸟迁飞通道上的所有关键节点。但受城市化的影响,我国的自然湿地保护依然任重道远,尤其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如去年以洞庭湖为代表的长江流域的极端干旱天气,让湿地生态系统面临巨大挑战,同时对迁徙的候鸟栖息、觅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湿地生态修复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背景下,如何在生态修复设计、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极端气候出现时湿地的生态系统得以正常运行,湿地如何能保障给迁徙的候鸟提供一个安全的栖息地?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而生态的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只有各物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这个系统才是健康的。而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价值体现在维护生态平衡,这方面所具有的价值,也是我们人类生态健康福祉的基本保障。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来保护人类自身,让生物多样性能帮助人类实现生态保护的功能。但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最终应该是为了尊重生命本身而去做,而不是因为人类的需要才去保护。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顶多只占有半个地球,所以我们人类不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人之间要同呼吸、共命运,更要热爱万物、做到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万物和谐,而将生物多样性的思想真正融合进我们的生活,它们与人类就能和谐共存,只要做到了和谐共存,我们这个世界才能天长地久。
所以建议:国家应对影响4条中国候鸟迁飞通道安全的风电开发、建设项目和湿地生态修复建设,加强监测和评估,以加强对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的力度。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圣辉
2023年3月7日